- 首页 »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展(8)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展(8)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意识,淄博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征文活动,广大中小学生、教育工作者热烈响应、积极参与,共收到征文390篇,评出征文教师组一等奖30名、二等奖60名、三等奖93名,学生组一等奖30名、二等奖60名、三等奖117名。参赛师生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关节约的真实故事,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充分宣传了克勤克俭的节约故事,充分传递了珍爱粮食、杜绝浪费的节约精神。为促进相互学习、传承美德,现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陆续进行展出,进一步扩大节约教育的社会影响,共做淄博教育“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践行者。
历览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博山区第六中学 毕晓晖(教师)
看遍了历史上无数的有识之士、国家、家庭,他们的成功都是因为勤奋、节俭,而当他们奢侈腐败的时候,就是他们破败没落的时候。由此而得“成功来自勤俭,破败由于奢侈”,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古人认为能否做到节约,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
但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淡漠了古人的教训,大肆的奢侈浪费。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节约的意识已经慢慢淡化。
许多人认为,做到节约,既不能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金钱,也不能给自己和亲人带来物质上的享受;做到浪费,既不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损失,也不会给自己和亲人带来伤害。
殊不知,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供养不起我们了,而我们仍在奢侈浪费。总有一天,地球会将我们抛弃,世界会将我们抛弃!
浪费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白天明亮的教室里非开灯不可,水龙头个个“细水长流”,电脑永远处在待机状态,我们已经是“不知节俭何滋味”。
我们身旁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
尧特别关心民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是自己的过错。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正是由于尧在事业上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位圣贤。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分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我才知道,原来古代的人们这样注重节约。
有一次,朋友打电话说去她家玩,于是我骑自行车去了。到了她家,朋友还正在写作业,说先让我等等,马上就写完。我在她家客厅里无聊地转。忽然,眼尖的我发现她家电脑的灯一闪一闪的,于是好奇地走过去,一摸,竟然发烫。我便问她开了多长时间了,朋友漫不经心地答道:“昨天晚上忘关了,反正也费不了多少电。”“可那多浪费呀。”我反驳道。“好了好了,不要说教了。”朋友一边笑一边又扭过去写作业。我看着她那明显不在乎的样子,忽然想到了刚看过的尧、苏轼和赵匡胤的事例,有些伤心。
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奢侈浪费小到足以破坏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大到足以灭亡一个无比强盛的国家。
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忘于奢靡。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阶段,所以都很勤俭节约。但是对于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这是几千年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这应该成为悬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督促着我们打好厉行节约这一仗。在今天,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坚持从我做起。
节约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工作态度,作为一种生活作风,作为一种治国方针,是要大力提倡的。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从俭,不糜费财物,认识我们崇尚的美德。
珍贵的“破”布袋
闻韶小学 冯铄渊(学生)
国庆节,我们提着大包小包,来到几百里外的姥姥家。那是一个小村庄,安静而美丽,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有几座矮矮的小山,还有和蔼可亲的姥姥。
姥姥的小院子变得真热闹。不光我们回来了,舅舅一家也来了。大人们聊天、做事,我就和表弟表妹满院子跑。跑着跑着,肚子饿了。
“洗手吃饭啦!”姥姥喊我们进屋里吃饭。呀,餐桌上这么多好吃的“犒赏”我们:有盐水大虾、红烧鲤鱼、清蒸排骨、蒜蓉炒肉,还有一锅香喷喷的大米饭。
饭桌上围了十几个人,大家吃得很香。可是,不和谐的一幕却发生了:表弟小亮吃饭时,毛毛躁躁的,米粒洒得到处都是。舅舅训他,他还不服气,边哭边喊:“不就是几粒破大米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呜呜……”
舅舅生气了,就让他离开饭桌,小亮哭着跑到院子里。我坐在那里不敢说话,但是心里也不以为然:舅舅是不是太严厉了呀?
晚饭后,我和表妹去院子里找小亮,他还在低声抽泣。这时,姥姥也来了,她把小亮拉到怀里,递给他一块烤红薯,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孩子们一听有故事,顿时来了精神,小亮也不哭了。大家都眼巴巴地瞅着姥姥。
于是,姥姥牵着我们来到石桌旁坐下,她掏出一个已经褪色的布袋子,说:“这是我小时候用的,别看袋子不大,它作用可不小哩!”
原来,姥姥八九岁的时候,我们的国家还不像现在这样富强,而是十分贫穷。曾经有几年,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只能到河里摸鱼,到山上挖野菜来填饱肚子,但是收获不多,大家都饿得提不起精神。
姥姥家里也很穷,好在几个孩子年纪虽小,却都主动帮着家里干活,挑挑水、洗洗碗、做做饭。其中,姥姥最勤快,特别是秋收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升起,她就带上一壶水,背着小布袋,出门去找“宝贝”了。
说到这里,姥姥神秘地问:“你们猜,宝贝是什么?”我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的说是河里的鹅卵石,有的说是山上的野果子。
姥姥摇摇头,说:“我找的呀,是田地里落下的粮食”。原来,人们收割粮食的时候,尽管很小心,却难免会有一些脱落或遗漏。大人们在结束收割后会搜集一两遍。但那些“藏”得严实的,比如掉到土缝里的麦粒,埋在深土里的地瓜,便没时间再找了。于是,便有一些孩子和老人,拿着竹篮布袋,在田地里慢慢翻找。
姥姥手脚灵活,眼疾手快,每天都能寻到小半口袋,拿回家清洗干净,就可以做一大锅稀粥,给饿肚子的家人一点点慰藉和希望。
有一次,姥姥找到了一小捧鲜花生。她没舍得尝一口,回家后给每个人分了四五个。孩子们细细品味着花生米的清香甜脆,仿佛吃到了世界上最甜美的糖果。
姥姥讲完故事,小亮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这时,姥姥像变戏法似的从布袋里掏出了一把鲜花生,笑吟吟地分给我们。我们剥开花生壳,品味着花生,也回味着姥姥的话。我感到今天这几颗花生格外清甜。
看着这个破旧的布袋子,我觉得它格外珍贵,胸中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民以食为天。现在的生活虽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过着吃不饱饭的日子。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而是要珍惜食物,珍惜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