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展(6)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展(6)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意识,淄博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征文活动,广大中小学生、教育工作者热烈响应、积极参与,共收到征文390篇,评出征文教师组一等奖30名、二等奖60名、三等奖93名,学生组一等奖30名、二等奖60名、三等奖117名。参赛师生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关节约的真实故事,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充分宣传了克勤克俭的节约故事,充分传递了珍爱粮食、杜绝浪费的节约精神。为促进相互学习、传承美德,现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陆续进行展出,进一步扩大节约教育的社会影响,共做淄博教育“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践行者。
厉行节约正当时
淄川区实验小学 牛继锋(教师)
节约对于80年后出生的我,似乎没有实质的概念,因为从小我就是温室中的花朵,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即使学前受到些雷锋、焦裕禄精神的教育及熏陶,但也只是懵懂的印象,没有在我的生活中留下任何体验。
懂事之后,当看到食堂整桶的剩菜剩饭,水房里哗哗的流水,走廊里长明的电灯,甚至电视中灾区儿童渴盼的眼神时,心中也会有一丝痛楚,明白了浪费的可怕,节约的可贵。
在我们的校园内,有些同学对教室里的“无人灯”、公共厕所滴水的水龙头视而不见,对每一天浪费的粮食满不在乎;有些同学花零用钱出手大方,同学间请客比阔,不珍惜钱物,追求高消费。同学们,你们可明白,你们用于比阔的钱物,是你们那可亲可敬更为可怜的父母亲用了多少血汗换来的吗?
水,人们对它是那么熟悉。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一天都利用,洗脸、洗衣服、洗菜……天上降雨,地上存水,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可悲的,因为它举手可得。但是,它却已经被人类用“完”了。
我国也是世界上缺水的大国之一,所以我们务必引起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我国有12亿人口,如果人人都能节约用水,我们的蓄水量将会以万、亿来计算。对用水的紧张,也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期望大家都节约每一滴水吧!
水不单是礼貌的基础,更是人类的基础,生命的基础。在太空中,遥望蓝蓝的地球,与众星相比,多么可爱。水对人类如此重要,水对中国人就更无可比拟。试想有足够的水,新疆能够成为沃野,河西走廊遍地青葱,黄土高原换上新装……然而,中国的水危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更可怕的是,至今仍有不少人大手大脚地浪费水资源。
同学们,当你看见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正流出中国的泪水时,可否想到: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就应珍惜每一滴水!失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旦挫折和逆境来临,我们便不知所措;令人担忧的是,当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物质带来的快乐上,人生的目标和趣味就会逐渐退化,从而疏忽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节约要从小处着手,从一粒米、一滴水做起,然而,节约终究不只是小事,此刻的社会有时候变得很陌生,有些时候,节约成了小气被人笑话,更有些时候,节俭却被当成贫穷的表现。我们需要在全社会改变那种所谓的虚荣消费心理和浪费观念,需要重新认识老祖宗留下的千年传统和良好美德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们的节约意识却反差很大。回想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注意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往往是我们在不经意中就造成了诸多浪费。许多纸张只写了几个字就扔进废纸篓;白天亮着的电灯;卫生间水龙头哗哗流水、地上到处洒落的粮食。
其实稍加注意,我们能够做得更好,但往往我们却忽视了这些细节。我想,在家里我们肯定能做到随手关灯、关水;为什么我们却忽略了这些细节?关键是我们没有将自身真正溶入到生活中,没有将节约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并构成一种观念。
节约,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更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节约是一种远见,一种态度,一种智慧。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所以现在,我们就应大声倡议:让我们用心行动起来,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坚持从自我做起,从每一天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厉行节约正当时!
俭以传承 助力今朝
博山区第六中学 房金格(学生)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
——题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学过很多诗词,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在记忆中模糊了,唯有这首,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是能信手拈来,不只因为诗句本身的朴实无华,意韵深远,更是因为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这一传统美德一直贯穿着中华民族悠悠五千的灿烂文明历史。
古有北宋时期的司马光,虽然身居宰相高位,仍以节俭为本,他认为穿衣能够御寒,吃饭能够吃饱就够了,还教导子孙“俭朴为荣,奢侈为耻”。现在的我们已然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依然要谨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吃的每一粒米,用的每一丝线,都是我们辛苦奋斗出来的,又怎么能够不珍惜,怎么舍得浪费呢?
勤俭节约,是对自己的尊重。
记得暑假里的一天,晚饭后我在小区里散步,远远地就看见了那堆积的如同小山一般的垃圾堆,垃圾桶早已淹没在污七八糟的垃圾废物里,伴随着阵阵恶臭传来,我不得不屏住呼吸跑过去。经过其他的几个垃圾点,无一例外,在视觉和嗅觉上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失去了散步的兴趣,只能怏怏的回家。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某种原因,小区那两天没有打扫垃圾。听到这个消息,我登时心中一寒,两天,仅仅是两天的时间,只有十一座楼,配有十多个垃圾点的小区,垃圾量竟如此的惊人。那些堆积如小山的垃圾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废物,又有多少是浪费的产物呢?如果将它们进行分类,不必要的浪费是不是也可以堆成堆?那么十个这样的小区,一百个这样的小区呢……用之有节后,又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你一粒,我一粒,亿万粒粮堆成坡;你一滴,我一滴,点点滴滴汇成河。你一定要相信,你节约下来的每一分,也许正在某个你不知道的地方,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平凡的你其实很不“平凡”。
每一粒粮食都值得温柔以待,我们一定要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勤俭节约,是对他人的尊重。
享受美食是件快乐的事情,“吃播”因此走进我们的生活。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吃播”的确让人感受到了体验美食的快乐和满足,但是食物的精妙,并不在于暴饮暴食,而是用心从一粒米中慢慢回味它生长的温度。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美味,不应该只搅动味蕾,更要走心,只有珍惜粮食,才能真正体会风物之美。但有些平台和主播过分追求利益,博取眼球,致使“吃播文化”走向极端,所谓的“大胃王”镜头前猛吃、转身狂吐的“假吃”、“胡吃”、“怪吃”,他们的“秀”吃相难看,浪费的是一粒粒粮食,缺乏的是对公序良俗和辛勤劳动的敬畏,欺骗观众,误导消费,真正的丑态百出令人痛心!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有个“度”。我们中大多数人会为了各种原因而购买很多自己根本用不到的东西,诚然,确实有消费的能力,而消费也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但这不是铺张浪费的借口。我们不但要用之有节,更要取之有制。就像爱国华侨陈嘉庚说的那样:“应该用的钱,百万千万也不要吝啬,不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陈嘉庚先生一生勤勉,拥有千万家财,却生活简朴,不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却散尽家财办教育。他创办了远近闻名的厦门大学,资助了近百所学校,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节约是一种远见,是一种态度;节约是一种智慧,是对子孙后代的负责。勤俭节约的人,是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知行合一,努力克服这些“难”,习惯成自然,潜移默化,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勤”是幸运的右手,可以创造财富,“俭”是幸运的左手,可以聚集财富。只有我们的双手一起,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